图片
图片
壹图片
初度
如果说现代对年龄的称呼是一根藤蔓,那么古代对年龄的雅称则是一朵海棠。
海棠者: “东风袅袅泛崇光,香雾空蒙月转廊。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。”
在古代,一个人出生时的雅称叫“初度”。
“初”者始也。这时我们赤裸裸来到世上,什么都没有,什么也不清楚,干净如一张白纸,就连名字也需要父母赐予。
所以屈原才说“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,肇zhào锡余以嘉名”。
父亲仔细观察着我出生的时刻,第一时间赐予我美好的名字。
弄璋
一个孩子刚满周岁时,叫啐盘或弄璋。
在古代,孩子刚满周岁,会举行隆重的抓周仪式。
抓周,也叫试儿、试周、揸zhā生日,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,啐盘就是抓周时候用到的盘子,所以又叫做啐盘。
如果生的是男孩,则会把一种名叫璋的玉器给他玩耍,希望他将来能具备玉一样的品格。
源于《诗经.小雅.斯干》“乃生男子,载寝之床,载衣之裳,载弄之璋。”
图片
图片
贰图片
孩提
在古代,孩子两至三岁时叫孩提。
这时候,孩子通常已经可以说话、走路,是刚开始与外界接触学习的时候,也预示着启蒙教育的重要性。
唐代大诗人韩愈的《符读书城南》就强调了这一点:“两家各生子,提孩巧相如。少长聚嬉戏,不殊同队鱼,年至十二三,头角稍相疏。”
大致意思是说,两个家庭各自生了一个孩子,在孩提时代,这两个孩子都非常聪明,一起玩耍,就像同一队鱼一样亲密无间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们在少年时期仍然在一起嬉戏,没有明显的差别。然而,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,他们的性格开始出现差异。
由此可见,幼年的教育,在某种程度上,也在影响着孩子的未来。
垂鬓
据记载,女孩到七岁时会进入换牙期,男孩则是八岁,原来的乳齿脱落长出恒齿,所以叫始龀。
由于古代三至九岁的孩童不束发,头发呈下垂的状态,由此又可以称作垂鬓。
苏轼《京师哭任遵圣》这样形容道:“平生惟一子,抱负珠在掌。见之龆龀中,已有食牛量。”
他把孩子抱在怀中,犹如掌上明珠,才七八岁的年纪,就已有“食牛”的壮志雄心与英雄气概。
而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则说:“黄发垂鬓,并怡然自乐”,意思是,此时的小孩和老人们个个都安适愉快、自得其乐。
图片
图片
叁图片
总角
古时,男孩未至弱冠,女孩未至及䈂之前,头发会梳成两个发髻,如头顶两角,因此叫总角。《诗经.氓》就描写了女子对年少时地美好追忆: 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”她说,回想年少时我们是多么的欢乐,谈笑之间尽露温柔,那时的海誓山盟也犹在耳,可我哪里料到你会违背誓言。算了,不要再回想背弃誓言之事了,既已终结便罢休吧!或许,在我们看来那是一段不成熟的感情,可也正是那份青涩,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忆。
金钗
女子女子十二岁时叫金钗。
金钗,很美的一个雅称,仿佛只是看上一眼,就已经进入了唐宋的楼阁,以及秦淮河畔那悠悠的碧水,纷飞的柳絮。
古时,女子到了十二岁便开始戴钗梳妆,故梁武帝《河中之水歌》有“头上金钗十二行,足下丝履五文章。”
舞勺
男子十三岁时叫舞勺。
“勺”是一种乐舞,《礼记.内则》云:“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。成童舞象学射御。”意思是,古代男子到了十三岁开始学习音乐、诗歌和舞蹈。
15岁以上时,称为“成童”,开始学习“舞象”和“射御”。
相比古人对每个年龄阶段的习俗,我们今天似乎显得格外苍白,除了学习就是学习,除了考试还是考试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